服务热线:0917-3395000急 救:0917-3397120
您现在的位置 : 宝鸡市中心医院  >  新闻动态  > 文明园地  >  好医生的标准
新闻动态

急   救:0917-3397120
总值班:0917-3395999

监察室:(0917)3397485
医务科:(0917)3397489
护理部:(0917)3397482
医技部:(0917)3397127
审计科:(0917)3397475
医保科:(0917)3397894
病案科:(0917)3397541

好医生的标准
宝鸡市中心医院   2012-08-11 09:11:51

    作为治疗的主导者,医生能否给病人确切诊断和治愈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素质的高低。
    所谓高素质的医生,即常被患者称为“好医生”。
    怎样才算是一名好医生呢?
    首先得经验丰富。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,医生很难靠超群的记忆力或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一夜成名。比尔•盖茨年纪轻轻成为世界首富,张朝阳28岁成为中国IT行业领头羊,医学领域却极难速成,几乎没有一个二三十岁的年轻医生成为中国名医、世界名医,哪怕只是成长为地区名医或医院名医也实属不易。
    放眼海内外,成为名医必须治疗过大量病人。
    其次,受过良好的教育。此处的教育意指学历。资历属于自己积攒的经验,而学历是掌握别人总结的经验。虽然我们常说不能完全以学历断人,不过总体来讲,学历越高,掌握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就越丰富。
    当然,经验丰富加上高学历,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名好医生。
    认真负责是评价好医生的第三条标准。
    即便掌握了人类目前所有的医学知识和经验,照样存在缺陷,照样有医疗误差,而且这种医疗误差不能通过经验自身完全消除。若想尽可能规避医疗误差,终究还得依靠高度关注病人。因为每个病人的个体差异,医生事先并不知道。要想掌握这些差异,医护人员必须注意捕捉病人刚刚出现的医疗误差迹象。做到这点,全程密切地观察病人是唯一的手段--这恰恰是人本位医疗的基本要求。
    获得密切观察的患者,自然评价医生“认真负责”。医生也只有通过认真、高度关注患者,才能弥补目前医疗技术固有的内在缺陷。正因为如此,有的医生虽然资历深、学历高,却怠慢病人,做事粗枝大叶,忽视患者的疾苦,使病人提心吊胆,总担心自己没被准确诊断,或未得到有效治疗。而有些年轻医生,成天守在病人身边,随时关注患者,他们反而被患者评价为“这样的医生我放心”。
    四是态度和蔼。
    一名好的医生应该态度和蔼,经常向病人问长问短。一来,在交流中了解患者病情,搜集疾病变化证据;二来,和蔼的态度可以给病人带去愉悦的感受,患者通常把被关心的感受看得弥足珍贵。
    相比而言,践行态度和蔼,老大夫做得更好。
    某医院门诊楼共有三层,顶楼是高级专家门诊,中间层是一般专家门诊,底楼为普通门诊。发现一种现象:三楼的高级专家普遍年龄较高,个个跟病人谈话时面带笑容,有的笑起来像个弥勒佛;中间层的大夫,是年龄稍轻的普通专家,看病时不苟言笑,但把疾病情况跟病人讲得很清楚;最糟糕的是一楼,医生以年轻群体为主,其中多数看病时的态度就像面对欠债者,满脸冷漠和不屑。
    并非责斥年轻医生,评价本不能如此简单。作为一种普通现象,可能源于他们每天都在接触人间悲剧--伤病,难以露出笑容。再就是经历单薄,欠缺亲身体验而难以理解患者感受和对医生的心理依赖。而老大夫不同,几十年的生活经历,自己或家人都看过病,他们深知医生的态度对病人的影响有多深刻。于是换位思考,和颜悦色地对待患者。
    不过即便如此,医护人员实在有必要绷紧“温和态度”之弦。目前的医疗纠纷中,一半与医护人员的态度冷漠和傲慢相关。患者的疾病得以治愈姑且风平浪静,万一出现问题,之前的恶劣感受马上爆棚。
    诚信,亦为“好医生”的评价指标。
    从某种意义上讲,诚信即为医德,其关键在于“一视同仁待患者”,这也是最大的医德体现。
    好医生尚需懂得一些行为心理学知识。
    好医生尚需懂得一些行为心理学知识,用于观察取证时,通过病人的声音,手的力量、谈话内容等,迅速知晓病人的心理和心理状态,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其他证据,给病人实施正确的诊断和治疗。
    病人的心理状态很容易被忽视,却非常重要。比如医生说一句,患者说五句,说明患者属于外向型,医生想要了解病情,只需稍加引导提问即可;相反,医生说了五句,患者才吐出几个字,说明这个患者属于内向型,就需要反复多问。医生判断病人的心理,关系到病人在将来的治疗康复过程中能否顺利配合。事前有过了解,医生就知道病人接受能力强弱等,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、教育指导和康复方案。
    好医生还有一个要求---懂得法律。
    要求医生熟悉法律,不是指望医生能像律师一样熟记法律条文。重要在于正确记录医疗过程。比如,医生给患者用什么药,就应该习惯于明确记录于此相关的关键内容;用药原因和依据;患者用药后表现出那些作用;有没有副作用呈现等。现在很多医生轻视记录上述内容,每逢医疗纠纷,难以做到合法的自我保护。
   八是好医生不可缺少医学伦理学知识,关键时刻能派上用场。
    医疗中常遇一种左右为难的情形,病人患有癌症已经转移,生命垂危,明知再治疗已无济于事,况且还增加病人的痛苦;而放弃治疗又违背救死扶伤的原则。两种情况都是医学伦理学的要求,目前追求伤害最小化,后者讲究有病就得治。
    面对矛盾冲突,医生治还是不治?此时医生应该应用医学伦理学,与患者和家属详细沟通,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和想法。在此基础上因人而异地制定处理方案,并取得患者和家人的配合。
    九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。
    究其本质,医疗属于服务行业,相对显著的特征就是频繁与人打交道。既然服务对象为“人”,服务者就应该善于人和,具备较强的沟通和交流能力。
    众所周知,除非病人的职业就是医生,否则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何患病、怎么治疗、为什么这样治疗、治疗过程是什么、治疗后有哪些好处和副作用等。即便患者就是医生,需要跨科看病,也未必能够透彻回答上述问题。所以,患者掌握的信息与医生知晓的信息相差甚远,二者信息明显不对称。面对这种情况,医生无疑有必要通俗易懂地告知患者。告知的背后,必然要求医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。
    令人遗憾的是,目前不少医生难以与患者顺畅沟通,且长期缺乏针对性训练,沟通能力的强弱基本“靠天吃饭”,有的天生善于和人打交道,而有的却长期放任自己说话吞吞吐吐,甚至沉默不语。
    好医生还有最后一项标准---熟悉社会。
    几乎可以断定,一个不懂得家庭、情感和喜怒哀乐的人,绝难成为一名好医生。何以见得?一个人生病,无论轻重,对病人来讲,无异于一场人生悲剧;对于他的家属来讲,肯定催人泪下。
    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医生不能换位思考,注定无法理解患者和家属的言行,可能做出错误的对待,从而深深刺激对方的伤痛。
    “好医生”的种种要件中,值得一提的是,其中懂得行为心理、知晓法律、熟悉伦理、擅长沟通、熟悉社会等几种要求,看似并不关联医疗技术,但美国的医生执照考试时,60%的考题来源于此,纯粹的医学知识反而只占40%,喻意不言自明----现代医学以人为本,反对局限于治病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(强兴军摘自张中南的《唤醒医疗》)